黃會林
我是一名老兵。
懷著這樣的信念,1955年,我被保送至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1958年聽從組織安排,提前畢業留校從教,正式踏上三尺講壇。我先是任教于中文系現代文學教研室,之后又轉入戲劇文學的教學與研究;再到后來,由于工作需要,承擔起創建影視專業、重整藝術系的重擔,之后成立藝術與傳媒學院,和師生們一道舉起中國電影民族化、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旗幟。教學生涯橫跨文學、戲劇、電影、傳播等諸多領域。在六十多年的執教生涯中,我一直注重挖掘影視作品的藝術特點和教育魅力,希望能借助影視,將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將我國優秀的影視作品,作為民族精神的承載物,喚醒年輕人的文化自覺,使他們能夠主動吸收經典影視作品傳遞的真、善、美,弘揚健康向上的奮斗精神,從而樹立起正確的英雄觀、文化觀、價值觀。
我時常在想:英雄是誰?英雄不是鋼筋鐵骨的超人,不是腳踩風火輪的哪吒,英雄不是生來無畏,只是在關鍵時刻克服了心中的恐懼,選擇了勇敢獻身的普通人。那么,我們如何培養兒童、青少年的英雄情結、英雄氣概?如何使影響過一代又一代人的紅色經典電影,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如何用簡潔、活潑的形式,將紅色影視素材融入青少年的學習和生活,減少他們對網絡游戲、短視頻的依賴?如何使青少年在面對中華文化、民族英雄受到質疑,甚至否定時能堅定自信、沉著應對?
為此,我們需要將文字與影像結合起來,使平實的文字“活”起來,使圖書與影視的交匯,讓青少年有動力、有興趣去觀看影像、閱讀文字。因此,我們編寫了這本《電影里的中國精神——講給孩子的電影故事》。
“紅色經典”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是因為它的傳播范圍極其廣泛,突破了空間限制;它的影響力量巨大,超越了時間限制。每一部經典作品,雖然不可避免地打著時代的烙印,但并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被人們遺忘,也沒有因社會環境的變遷而顯得不合時宜。“紅色經典”以經典的方式,展示、思考和表達了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方向,展示出鮮明的時代精神,同時又具有廣泛、超越而開放的人類文化品格。每次由于教學、研究需要觀看經典老電影時,我都會想到《上甘嶺》《英雄兒女》等作品中的一些片段,將影視作品中超越個體、超越民族、超越死亡的革命英雄主義,與現實戰斗中千千萬萬人舍生忘死、堅貞不屈、頑強奮斗的崇高精神聯系起來。無論影視作品中的英雄,還是現實戰斗中的英雄,他們的精神品格都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核,需要得到傳承,應該得到弘揚。
中國精神,是中華民族自古至今積極向上、努力拼搏、愛國進取、勇往直前等各種精神的綜合。中國精神體現在優秀的文學、影視作品中,也蘊含在我們日常的工作、學習、生活里。電影是當今世界文化傳媒中傳播最廣最快、對人們的思想意識和生活方式影響最大的藝術創造和文化傳播方式之一。我國電影文化發展迅速,有獨特的文化根基和審美魅力。新中國成立以來,眾多佳作面世,得到了廣大觀眾的贊賞與好評,像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烈火中永生》《上甘嶺》,孩子們喜歡的《小兵張嘎》《閃閃的紅星》,以及后來的《長征》《延安頌》等等。諸多優秀作品中,哪些更適合青少年觀看、學習?這些優秀作品傳遞的核心價值觀是什么?青少年應該從這些作品中學習到什么?經過多次討論和調整,我們的思路逐漸清晰起來。
首先,我們從眾多的影視作品中選出經典20部,分別是:代表革命精神的《閃閃的紅星》《青春之歌》《黨的女兒》《紅色娘子軍》《永不消逝的電波》;代表抗日精神的《趙一曼》《小兵張嘎》《鐵道游擊隊》《狼牙山五壯士》《地道戰》《野火春風斗古城》;代表解放精神的《烈火中永生》《渡江偵察記》《冰山上的來客》《英雄兒女》《上甘嶺》;代表創業精神的《女籃5號》《李雙雙》《我們村里的年輕人》《五朵金花》。其次,我們努力做好全書的結構安排、板塊呈現。每部影片分為“影片檔案”“時代風云”“光影重現”“點睛之筆”和“藝海拾貝”五個板塊,介紹基本資料、創作背景、劇情主旨、藝術特點、創作花絮和主創體會,使文字與圖片有機結合,互相映襯。最后,我們進行劇照選擇、視頻剪輯、文字加工、圖片修整,確保能正確生動傳遞影片所展現的精神力量和核心價值觀。
在當前復雜的國際形勢下,我們要借助影視作品生動形象、通俗易懂的特點,引導青少年從中汲取精神力量,培養起作為一名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將經典影視作品與文字結合,將藝術與教育統一,將德育與美育融合,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自覺和審美水平。這是本書編著者做出的一種嘗試和探索。這些紅色經典影視作品所承載的革命精神、抗日精神、解放精神以及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創業精神等精神力量,可以喚醒當代青少年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促進青少年樹立起不畏強權、不怕斗爭、積極向上的奮斗精神,在急劇變化的時代保持文化定力。《電影里的中國精神》這本書既可以作為中小學課外愛國主義教育、美育及德育讀本,也可以作為學校藝術教育輔助資料,還可以作為家長帶領孩子重溫經典影片的親子讀本。
通過這本書,我希望青少年能夠在精神上做到兩個“養”(仰)字。第一個“養”是素養,要求我們有文化自覺、文化自信。青少年能夠在素養方面有自覺的追求,能夠讓自己走一條健康全面、生動鮮活的道路,自覺學習為國奉獻、為民造福的英雄精神。第二個“仰”是信仰。希望青少年越來越鮮明地樹立起自己的信仰。人是需要有信仰的,烈士們因為有信仰,才不惜犧牲小我,追求家園的平安和國家的興旺。我衷心希望青少年在閱讀本書過程中,也能思考并建立起自己的信仰。
嘉豪影視集團 24小時服務熱線:0531-83173678 1805311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