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正值上海市委副書記、代市長龔正宣布上海信息消費“云峰匯”開幕,上海市副市長吳清以及各區區長現場直播帶貨,賽博研究院發布《網紅經濟產業全景與發展報告》,從產業培育和生態規范等維度探討中國網紅經濟發展之道。
報告開頭提到,近年來,Papi醬式的IP運營,李佳琦式的直播電商,李子柒式的文化出海,羅永浩、董明珠試水帶貨等話題多次“出圈”。
其背后是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變革,新基礎設施建設日漸完善,流量資費降低及智能手機普及等,助推了以網紅經濟為代表的在線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的崛起。
網紅經濟從狹義看是一種互聯網環境下圍繞“網紅IP”的互動性強、高效轉化的精準營銷模式,強調“注意力經濟”的變現;而廣義的網紅經濟則包括了網紅孵化、服務、平臺、營銷、變現等環節的全產業鏈及相關配套要素的經濟活動和市場行為。
事實上,網紅經濟的概念從PC互聯網時代就一直存在。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社交媒體和短視頻等內容平臺興起。國外視頻網站Youtube、Partner的內容分成、MCN機構的興起、PGC模式的輸入,為中國網紅經濟發展提供了經驗。
但不同于國外較為單一的廣告和網紅品牌化變現,國內網紅經濟依托成熟的電商、制造業與工業鏈體系,加之人口、技術、產業、資本等多維因素推動,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模式。
報告解析了國內網紅經濟產業閉環生態,其中產品銷售需求方處于上游,平臺、網紅、MCN、關鍵第三方服務機構處于中游,消費者處于下游。此外,還有網紅經濟配套產業及產業生態服務機構等產業形態,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產業體系。
報告認為,中國網紅經濟從PC互聯網、前移動互聯網、移動互聯網邁入智能互聯網的4.0發展階段,能夠有效解決從“人找貨”到“貨找人”的難點,同時也加快了產業鏈與供應鏈的再造與重塑,呈現出鮮明的體驗型和服務型經濟特征,成為了在線新經濟的重要模式。
不過,網紅經濟也面臨商業模式與持續變現能力不確定性大的挑戰,存在惡性競爭、流量造假等現象。行業運行不規范,黑中介導致網紅經濟污名化。此外,產品質量與夸大宣傳嚴重影響消費體驗和消費權益等挑戰。
報告建議,應從引導網紅經濟品牌化發展、發揮新興信息技術賦能作用、加強產業生態集聚協同發展、完善網紅經濟生態治理等方面積極采取措施,助推實現網紅經濟長效變現、產業變革、價值共創與生態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