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魅族 17 點評:夢想很性感,那么現實呢?
這是 2020 年上半年最后登場的旗艦手機,是魅族歷史上研發周期第二長的手機,本以為魅族已經做好了充分的備貨準備,沒想到魅族 17 系列的開售還是被秒空。
這次魅族 17 并沒有像前年的 16th、16th Plus 一樣區分尺寸中杯、大杯,而是區分標準杯和加料杯 —— 17、17 Pro,兩者的尺寸完全一致。實驗室「AG 夢幻獨角獸」標準杯魅族 17 的測數據新鮮出爐,如果這三輪開售你還沒搶到,不妨看看我們的點評再做決定吧。
▍外觀:有堅持,也有妥協
魅族的外觀被認為是國產手機品牌中最獨樹一幟的一個,產品總能看到它的堅持,這種堅持帶來的是產品的延續 —— 回看魅族手機的歷代產品,總能在每代產品間找到延續感,從來沒有明顯的斷層,而其它國產手機品牌,難有這種延續感,也少有如魅族般的辨識度 —— 即使在魅族 17 妥協的挖孔屏,也要做得跟別人不同,即使只有一點點:
面對市面清一色高屏占比全面屏,魅族終于放下了正面板上下、左右邊框等寬的無劉海、無開孔對稱屏設計,而是順應潮流,拿起了 2020 年標配的挖孔全面屏設計。
不同的是魅族選擇了市面較少見的右置挖孔,挖孔的口徑控制到了「全球第二小」,當然,全球第一小的名號還是在 vivo 身上。為了將挖孔屏做得不同,白色邊框延續到 17 的「夢幻獨角獸」和 17 Pro 的「定白」,這應該是今年唯一能買到的白面板機型 —— 這很魅族,應該就是珠海小廠的倔強吧。
無論「夢幻獨角獸」白色面板有多特別,筆者對還是它有點不同的看法:白面板聽起來很美好,實際卻放大了底邊框較粗的事實,上手后肉眼看這種上下不等寬的視覺不和諧感要比圖片明顯些 —— 普通的黑色面板或許對強迫癥患者更友好些。
「夢幻獨角獸」版的魅族 17 可以說最特別的一個版本,除了白面板,還有背蓋的 AG 工藝,加上 0.5° 弧線偏移、溫潤 G3 曲率 R 角設計,199g 重量加上所謂的「全平衡設計」,握持手感不錯,不過這背蓋的手感嘛,主觀感覺這 AG 工藝還差了些火候,手感略磨砂,并沒有 iPhone 11 Pro、一加 8 Pro 那么細膩,但不留指紋倒是真的。
不過話說回來,AG 蝕刻玻璃工藝基礎上再做特定光效處理的機型其實不多,除了當年的一加 6T 外,手中的 AG 夢幻獨角獸版魅族 17 就是其中之一,至于是不是真的那么好看嘛,就見仁見智了。
另外,這個配色的魅族 17 金屬邊框在筆者看來有點廉價,剛上手時老覺得這是塑料框,實際通過多種方法才驗證了它確實是金屬材質。
外觀一向是魅族的殺手锏,在 17 身上我們看到魅族的堅持同時,也能感受到不得不做出的妥協。
▍屏幕:夠用好用的旗艦表現
這是魅族最接近全面屏的一塊屏幕,比例為 19.5:9 的 6.6 英寸 1080p 直面屏,所以機身會顯得有些胖;最近魅族通過 OTA 更新(給媒體推送,用戶版本即將推送),甚至能將 90Hz 的高刷新率升級到 120Hz。
亮度方面,實驗室測得手動最高 553nits,強光能激發到 783nits,能滿足室外強光使用,但距離第一梯隊旗艦 OLED 的水準,稍差了點火候。
魅族給 17 提供自適應、標準、鮮艷和照片四種顯示模式,色溫非常相近,都在 7383K 附近,稍稍偏冷但對不少人來說更舒服。
四種顯示模式分別對應著不同的色彩空間,默認的自適應和鮮艷模式對應 P3 色域,標準模式對應 sRGB,圖片模式對應 AdobeRGB,從實驗室的數據看,自適應模式下 P3 標準的覆蓋率達 97.79%,代表色偏的平均 ΔE 值 3.1;標準模式下 sRGB 有 97.83% 的覆蓋,色偏 1.992,成績不錯,符合旗艦的定位,不過相比起 OPPO Find X2 Pro、一加 8 Pro 這些在屏幕專項有大投入的機型嘛,還是有距離的。
魅族 17 最近的 OTA 升級中除了加入 120Hz 以外,還加入了 DC 調光,無疑增加了這塊屏幕的競爭力。
▍相機:副攝表現不夠,主攝來湊
魅族 17 背后的防爆盾攝像頭設計,從左往右 IMX362 1200 萬像素景深鏡頭、6400 萬 IMX686 廣角主攝、環形閃光燈、500 萬像素的 2.5cm 微距鏡頭(配三星 5E9 傳感器)、800 萬像素的 118° 超廣角鏡頭(配三星 4H7 傳感器),四攝像頭 + 環形閃光燈一字排開;配置上值得「細品」。
主攝底下那塊 1/1.7 英寸 IMX686 傳感器,默認像素 4 合 1 到 1600 萬像素,市面上還有 Redmi K30(Pro)、OPPO Reno 3 等正使用著這塊傳感器,按慣例先看主攝在實驗室中的數據表現。
解析力方面,魅族 17 的主攝在 D65 光源的 600Lux 照度(對應明亮環境)下,中心解析力已經達到這塊傳感器的最大限度;而 10Lux 照度(對應弱光環境)下,它的中心解析力雖有下降,但還尚可,可惜邊緣的解析力弱了些;反映到實際的樣張表現也能說明問題:
▍總結:現實也沒想象中那么殘酷
夢想很性感,魅族也盡可能地將 17 周年的「夢想之作」做的盡可能的性感,用上了 2020 年旗艦的硬件配置,搭上了魅族對美學理解的設計,有妥協也有堅持;加料杯的魅族 17 Pro 在上,標準杯的魅族 17 似乎在旗艦機的良好線和及格線之間游走,硬件體驗、屏幕還有續航,魅族 17 走在了良好線上;而影像方面,魅族 17 的主攝基本達到旗艦機該有的水平,但其余的三枚鏡頭讓人感覺缺點誠意,缺少無線充、最高 30W 的超充,又走到了及格線上。
對內,跟差價 600 元的魅族 17 Pro 拉開差異,魅族 17 的壓力可一點都不小,對外,3000 多價位段旗艦的競爭本就激烈,魅族 17 的壓力更大了。但今年市場環境特殊,上下游硬件供應水漲船高,感到壓力的有何止魅族一個呢 ... 夢想很性感,現實也很殘酷,不過所幸沒有想象中那么殘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