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能源和資源,雖然說人類已經能利用高科技進行能源再生了,但是其能源利用率還是非常低的,因此人類如今所使用的資源主要還是來自于大自然,也就是我們的地球母親。人類的發展是無止境,能源和資源的使用也是無止境的,再加上人類所使用的資源大多都是不可再生資源,因此地球上的資源終有一天會被開發利用完,屆時人類就會遇到生存危機。
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科學家們就把目光投向了遙遠的宇宙。自進入太空時代以來,人類就不斷向宇宙中發射探測器,希望能找到可以被人類利用的資源或者適合移民的星球。據了解,自從開始關注太空之后,人類便先后探索了月球,金星,火星,太陽等星球,其中火星是被科學家們認為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也是最有可能進行星際移民和資源開發的星球。
機遇號
為了探索火星,人類朝著火星發射了多顆火星探測器。據了解,早在1960年蘇聯便成功發射了首顆火星探測器。5年后,美國也發射了名為“水手4號”的火星探測器。此后,美國蘇聯等國還相繼發射了多顆火星探測器,截止目前為止人類已經成功發射了數十顆火星探測器。其中,最為大家所熟悉的就是美國家宇航局(NASA)于2003年7月7日發射了“機遇號”火星探測器。
據了解,機遇號火星探測器在火星上工作了14年之久,期間取得了諸多驚人的成就,就比如發現了火星上第一個隕石坑,防熱護盾巖等等。但可惜的是,機遇號在2019年2月13日的時候與地球失去了聯系,而NASA也就此宣布機遇號退役。值得一提的是,機遇號的設計使用壽命是90天,而它卻在火星上整整工作了14年,這樣的“超長待機”怎么能讓人不驚訝呢?
為何機遇號能做到“超長待機”?
在小編看來,機遇號之所以能做到超長待機主要是因為火星上的環境較為良好。雖然說火星上基本都是沙漠,地表遍布著石碩,但是從整體看來,火星還是比較適合機器工作,甚至是生物生存。說到這里,我們就不得提一下金星了,因為金星可是有“探測器終結者”之稱的星球。金星探測器的下場
自蘇聯于1961年2月發射了首顆金星探測器之后,金星便進入了人類的視野,而當時國際上也掀起了一股探索金星的熱潮。愿望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當人類滿懷著雄心壯志想要探索金星時,金星卻給了人類當頭一棒。經過多次探索后,科學家們發現金星根本不適合進行探索活動,因為探測器根本無法在金星上待太長時間,就連工作1小時都難以做到。
據了解,在金星上工作時間最長的探測器是蘇聯的“金星-13”號,工作了127分鐘,還不到3小時。那么,為何探測器無法在金星上長時間工作呢?
其實,這主要是因為金星的環境太惡劣了。據悉,金星表面的溫度達到了500攝氏度,其空氣中含有大量的硫元素,能迅速腐蝕機器設備。在小編看來,除非人類能解決金星探測器的腐蝕問題,要不然人類是無法在金星上金星探索活動的。隨著科技的發展,相信在不遠的未來,人類會解決這一問題,從而對金星進行探索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