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衛星的壽命,與地球距離的關系,五個影響因素。
圖1解:國際空間站在近地軌道運行。圖源:Forbes
大家可能會覺得,發射一顆人造衛星使其繞地運行,應該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畢竟我們的月球已經這樣做了四十億年之久。然而,若我們只負責將衛星發射到軌道上,任由其運行的話,過不了幾十年,它們就會重新回到大氣層。結果就是被完全燒毀或是撞向地表,就像過去我們發射過的很多衛星那樣。
圖2解:歐洲空間局的ATV-1貨運飛船重新進入大氣層。圖源:Forbes
那自然衛星怎么樣呢?太陽系其他行星的衛星們與其行星的距離都要比人工繞地衛星距地球遠得多。比如國際空間站(ISS),它的公轉時間只有90分鐘,而我們的月球卻需要近一個月才能繞地球一圈。即便是那些距離行星近的自然衛星(其軌道離心率所引發的潮汐熱使木衛一成為太陽系中火山最活躍的天體)也擁有穩定的軌道。
木衛一在太陽系終結之前都將持續在其現有的軌道運行。然而若我們放任國際空間站不管,它將在20年內就離開現有的軌道。不僅僅是國際空間站,現在幾乎所有的近地衛星都面臨著同樣的命運:當下個世紀到來時,幾乎所有的人造衛星都將重新進入大氣層后被燒盡,或是像國際空間站這樣的大型衛星(約431噸重)將在破裂后撞向地面或是海面。
為什么會這樣呢?為什么人造衛星就不能簡單地遵從愛因斯坦,牛頓和開普勒定律,從而永恒地待在其既定軌道上呢?事實上,我們可以從好幾個方面進行解釋:
圖3解:大氣密度隨與高度的關系圖。X軸為密度,Y軸為高度。圖源:Forbes
大氣阻力
大氣阻力是目前對近地衛星影響最大的原因,它也直接造成了近地衛星軌道的不穩定。其他的衛星如地球同步衛星,也會最終脫離其軌道,但不像近地衛星那樣的迅速。我們在正常情況下將‘太空’定義為100千米以上的上空,也就是常說的卡門線以上。但是像這樣規定太空和大氣層邊界的定義,通常都不太明確。在現實中,大氣顆粒物可以延伸到非常高的太空,只是其濃度會隨著高度變小而已。當其濃度到了1微克每立方厘米或是1毫微克甚至是1皮克每立方厘米(皮克,為萬億分之一克)時,我們可以說我們有效地到達了太空。但是從大氣層持續而來的原子可以延伸至數千千米之外,當人造衛星與這些原子碰撞時,它們將損失自身的動量進而慢下來,這就是為什么近地衛星如此的不穩定。
圖4解:左圖為當太陽風與無磁場保護的火星接觸,右圖為當太陽風與有磁場保護的地球接觸圖。圖源:Forbes
太陽風粒子
太陽一直在向外發射高能粒子,大多數是質子,也有電子和氦原子核,它們也會與衛星相碰撞并最終使其減速。在長時間的作用下,太陽風粒子也能造成近地衛星的軌道變化,但其不是主要的成因。它們對距行星較遠的衛星有著更大的影響,將衛星減速并拉近軌道,直到大氣阻力開始起主要作用。
圖5解:地球重力異常圖。圖源:Forbes
不完美的地球重力場
如果地球像水星一樣,沒有大氣層,人造衛星就能完好地待在其軌道上了嗎?答案是不能的,即便太陽風不存在也不可能。這是因為地球,就像其他任何行星一樣,不是一個點質量,而是一個有著不規則重力場的不完美球體。這個不規則的重力場作用在其衛星上,就導致了潮汐力。衛星在運行到距行星更近的位置時,受到的潮汐力越大。這也是為什么地球上有潮汐現象的原因。木衛一就是在潮汐力的作用下被拉扯得四分五裂,同時潮汐力也會使衛星減速并最終脫離原有軌道,然而其所需的時間比大氣阻力要長得多,就像之前所說的,木衛一雖然受到來自木星強大的潮汐力,可是它顯然不會在幾十年內就撞向木星。總的來說,一顆衛星越接近其行星,潮汐力的作用就會越大。
圖6解:太陽系眾天體圖。圖源:Forbes
4,來自太陽系其他天體的萬有引力
地球并不是太陽系唯一的天體,人造衛星受到的萬有引力也不僅僅來自地球,也可以來自月球,太陽,包括其他的行星,彗星,小行星和其他的天體。在所有引力的合力長時間作用下,將不僅導致人造衛星的軌道偏移,也同樣能減緩其速度。假設地球只是一個質點----將其壓縮成一個不自旋的黑洞,且沒有大氣層,太陽風也不存在,即便如此,人造衛星還是會慢慢地減速最終被這個黑洞所吞噬。在這樣的假設下,人造衛星在太陽結束生命之前都不會改變其軌道,但這依舊不是一個恒久穩定的系統,它們還是會最終偏離軌道。
圖7解:太陽周遭的時空曲線。圖源:Forbes
5,相對論
水星相對于地球的近日點進動是每世紀5600弧秒(1.5556度),但牛頓力學考慮了來自其它行星所有的影響,預測的進動只有每世紀5557弧秒 (1.5436度)。在20世紀初期,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對觀測到的進動提供了解釋。這個效應非常小:水星近日點的相對論進動是每世紀42.98弧秒,剛剛好是之前不足的值。軌道衰變率在弱重力場的作用下微乎其微(如我們在太陽系內觀測到一樣):地球需要10的150次方年之后才會旋進太陽,近地衛星的軌道衰變時間比這個還要長數十萬倍。不管怎么說,進動所造成的的影響的確存在,也是廣義相對論的必然結果。其影響在距行星近的衛星比距行星遠的衛星上要大的多。
圖8解:火衛一(顏色增強后)。圖源: Forbes
以上所說的五類衰變同樣也適用于自然衛星。離火星最近的衛星火衛一最終就會因潮汐力而破裂進而旋入火星的大氣層中。盡管火星大氣層要比地球大氣層小140倍,火星大氣層仍然很大且能夠擴散到很遠,加之火星并沒有像地球一樣的磁場來阻擋太陽風,導致火衛一可能在數千萬年之后就會遭遇被毀滅的命運。數千萬年在人類的角度看的確很長很長,然而在太陽系長達數十億的年歲看來,不過是滄海一粟。
圖9解:木衛十六圖,左圖為其被拉長的形狀。右圖為木衛十六總是朝向木星的一面。圖源: Forbes
在木衛一和木星之間,還有四顆較小的衛星,木衛十六則是距木星最近的衛星(與木星大氣層的距離只有木星半徑的0.8倍),在這種情況下,大氣阻力和太陽風都不是其軌道衰變的主要原因。木衛十六擁有一條只有12萬8千千米的公轉半長軸,因此受到了來自木星巨大的潮汐力,這就是在木衛十六軌道衰變的主要原因。
1994年,休梅克-利維9號彗星與木星相撞的事件中,潮汐力占了絕對的主導作用。休梅克-利維9號彗星在被潮汐力分裂成21個小碎塊后最終撞向了木星。這的確是衛星軌道之所以不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別是當一個大型衛星在近距離繞行星運動時,所有的行星都將不可避免地最終旋進撞擊其母星。
所有以上的因素一共造就了行星軌道根本上的不穩定性。足夠長的時間加之沒有人為的維護,所有的天體軌道最終都難逃衰變的命運,只是時間的長度不同罷了。
作者: Ethan Siegel
FY: 神靈之踹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于三十日以內聯系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并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處